您的位置: 首页 >科协十大>五年成就>详细内容

在世界前沿追求卓越 他们勇闯科学研究“无人区”

2024年01月26日 来源:广东科技报社 浏览次数: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省涌现出大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这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在科技“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的见证与收获。当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他们仍默默耕耘,并且带领着更多满怀好奇的青年人走在这条看似冷清的探索之路上,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从0到1,“无人区”中实现飞跃发展

2001年,“AIE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首次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的概念,打破了关于聚集导致荧光猝灭的经典论断,颠覆了聚集态发光技术策略的传统认知,为设计高效固态发光材料提供了新思路。2016年,聚集诱导发光纳米粒子被《自然》杂志列为支撑即将来临的“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20多年过去,全球超过2000篇文章、24000名研究人员、2200家研究机构和76个国家参与AIE相关研究,影响了化学、材料、物理和生物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获得1600多项专利。AIE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下一步将走向产业化。

同样深耕于这一“赛道”的还有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池振国教授研究团队。他们在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的力致发光变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在力刺激、电刺激和光刺激响应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飞多年来一直以可溶液印刷加工的高效聚合物光电材料研究为核心,面向聚合物光电器件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开展研究,获得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在有机光电器件界面工程方面,发展了系列新型的水醇溶共轭聚合物光电材料及其界面调控方法,为新型大面积溶液加工印刷电子器件界面调控所面临的界面互溶和能级匹配难题提供了通用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具备超高导电率及优异稳定性的n型导电聚合物的制备,被国内外同行认为是近年来光电高分子领域的重大突破。成果先后入选“2022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2022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

2011年,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在东莞开建。CSNS高功率靶站在国内是首次设计与研制,几乎是“零基础、零经验”。当时任CSNS实验分总体副主任的梁天骄和团队潜心钻研、奋力攻关,实现了我国高功率靶站多项零的突破。在靶站的物理设计中,他和同事们从零开始深入学习上千篇技术资料,掌握基本原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到了靶站工程建设环节,他和团队多次开展物理设计与工程设计的迭代,靶站与加速器、谱仪的接口迭代,保证了靶站物理功能的优质实现,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制成功脉冲散裂中子源靶站,中子通量超越英国的ISIS,位居世界第三,功率归一的靶站最高中子效率等中子学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探索世界之本源,寻找生存发展“更优解”

“数十年如一日,倾听大地心跳,把握地球脉动,仰观浩渺太空,只因‘能为国家建设发展作贡献’。”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带领团队,凭借“非线性地震模拟”项目,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该研究借助国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的强大计算能力,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将地震预测问题转化为地震模拟“亚”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更大规模、更高分辨率、更高频率的模拟,使得科学家对地震发生后的地质变化有了更深刻理解,对后续的抗震防灾有重要意义。

202401261639126133.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在介绍三维地壳模型

利用数据模型有助于破解地震之谜,而要破解生命奥秘那就得从基因出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打造破解生命奥秘的“利器”,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徐讯牵头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型测序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同时主导研发了首个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和全球领先的大视场、纳米级分辨率的空间转录组技术。在这些先进技术和工具的加持下,团队首次对上十万例样本进行人类群体进化基因组研究,阐释了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特征。首次构建了非人灵长类全细胞图谱,实现了最全面的病毒的细胞易感数据库构建和人类疾病的细胞定位数据库构建。首次系统构建了小鼠、斑马鱼和果蝇的胚胎发育时空组学图谱以及拟兰芥时空组学图谱,制作出全球首批高精度生命时空图谱,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生命发育过程中基因和细胞变化过程进行解析,为认知器官结构、生命发育、人类疾病和物种演化提供全新工具。

坚持应用型基础研究,以需求牵引原创式探索

我省科技工作者在专注原创性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坚持需求牵引的源头创新,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

202401261639453684.jpg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立平(右)在做实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立平主要从事神经环路解析和脑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多年来,他带领500多人的脑科学研究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神经环路解析和调控技术研究平台,在光遗传-神经界面构建、神经环路示踪和精确调控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在脑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转移转化探索中,努力取得从0到1的源头创新突破,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生态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何道敬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的产学研工作,在系统安全及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广东乃至全国的信息安全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主持研制的多品类安全工具,支撑国家多个关键部门的专项行动。成果在多家著名企事业单位产业化应用,服务全球数十亿用户。他也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202401261640079820.jpg

暨南大学教授翁健(中)在介绍系统架构图

作为密码学与网络空间安全专家,暨南大学副校长、教授翁健在公钥密码学、系统安全与隐私计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在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也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项和美国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