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协新闻>要闻>详细内容

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坚持特色办馆 科普活动“墙内外飘香”

2014-06-12 来源: 【字体:
阅读:
一个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展品只有80多件的广州市内“袖珍科技馆”,每年却吸引了十几万观众前来参观体验。开馆四年多,至少有60万人曾在此尽兴而归。这就是广州地区重要的科普基地——广州青少年科技馆。

  与传统的博物馆、展览馆不同,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其展品按“玩起来”、“动起来”的设计理念,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于一体,把当今前沿科学、新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应用到展品上来。每件展品都力求以简单的形式来揭示复杂或深奥的科学原理。观众也不是“你听我说”的被教育者,而是通过参与、实践、体验来主动接受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课外科技知识。

学生们争先体现新展品“行星称重”(卜浩健 摄) 

  电脑机器人带领孩子们“走近”科学

  一进入广州青少年科技馆,总是能看到摇头晃脑弹奏钢琴的机器人周围围绕着一群孩子;上到科技馆2楼,每个小朋友都会被创意机器人工作区展柜里摆设的“机器蝎子”、“机器汽车”所吸引。注意到青少年对机器人的喜爱,科技馆在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与乐高、中鸣等公司合作,组织开展各类电脑机器人活动。

  前进、后退、转弯、扭胯、前滚翻、后滚翻、侧手翻、单腿站立蹲起、倒立、俯卧撑、摔倒爬起、谢幕……在广州青少年科技馆,有一支刚刚“加盟”该馆的机器人舞蹈队,这支会跳绝美《千手观音》和高难度街舞的“神奇”舞蹈队很快成为小朋友眼中的“明星”。据介绍,广州青少年科技馆每年都举办各种各样的电脑机器人活动,吸牢小朋友们的眼球。

跳舞机器人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卜浩健 摄)

  在2006年5月,该馆承办了“2006RCJ德国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南中国赛区选拔大赛,神奇的电脑机器人无所不能的表现让从未接触过电脑机器人的学生们大开眼界;2006年底,新添的展品“奇妙机器人”,又让孩子们疯玩了一把;每年的国庆黄金周,该馆都会举办电脑机器人嘉年华活动,让一众“科技粉丝”跃跃欲试,近距离与电脑机器人“亲密接触”;每年寒暑假举办的电脑机器人培训班,是成为最热门、报读人数最多的班次……

  如果你以为,对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着迷只是男孩子的专利,那就大错特错了。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举办的机器人系列活动同样大大提高了女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该馆吸引了更多的女“粉丝”。2008年5月,该馆举行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赛”广东赛区选拔赛中,昔日全被男孩霸占的紧张激烈的机器人赛场,却多了许多女“玩家”。在“2对2机器人足球赛”中,平日举止斯文的小女孩设计的机器人却战斗力奇强,屡屡攻破对方的“球门”。

  科技特训营吹响寒暑假科普“集结号”

  用高倍显微镜细看池塘里的水滋生的微生物的奇形怪状;取一滴用稻草培植的水置于玻片上,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鞋底状的草履虫是如何游动的……每年的寒暑假,广州青少年科技馆都会组织科技特训营活动,为孩子们吹响嘹亮的“科普集结号”。 其中包括生物特训营、科技活动特训营、野外考察特训营、趣味化学特训营……不一而足。在特训营里,孩子们通过学习使用显微镜,可以体验微观世界的神奇;通过电脑机器人组装、智能机床制作、石膏模型创意设计等,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走近广州周边的山林、田野、河流,认识各种动植物,了解他们生活的生态环境。

  这种在“玩”中增长知识的方式,让孩子们青睐有加。据统计,已有超过1000名孩子在科技特训营活动中度过自己的假期。广州市第65中学的朱婧文,因为参加广州青少年科技馆2007年度的科技特训营活动,受到启发而写出论文《用蟛蜞菊水提液抑制微囊藻的研究》,一举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

  科普剧让孩子有了自己的“科技偶像”

  2006年,一场“挑战惊奇”的科普剧在广州青少年科技馆首演,当结束音乐响起,演员们在台上以欢快的舞蹈谢幕时,数十位小朋友也跑到台上去跟演员一起舞动,让演员们备受感动。2008年上半年,该馆引进了新的科普剧《我们与水》,并于“六一”儿童节在馆内首演,也受到小朋友们的热捧。除了在馆内演,还“送剧”进学校,先后在15所中小学演出科普剧,掀起一股科普剧的热潮。

  看到科普剧如此受欢迎,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专门成立了科普表演剧创作及演出小组,自己创作科普剧。以环保为题材的科普剧《爱护我们的地球》在“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科普剧剧组经常跟随科普大篷车到处演出,成为“流动科技馆”的一道风景线,有的演职人员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明星”,拥有一批铁杆“粉丝”,每次演出完毕后都有孩子们上来索要签名、合影。工作人员小秦就是科普剧中“蜻蜓姐姐”的角色扮演者,她就曾经有过多次在公共场合被看过科普剧表演的小朋友喊“蜻蜓姐姐”的经历。

学生们自导自演的科普剧(卜浩健 摄)

  科普大篷车成为名副其实的“流动科技馆”

  在广州市某智障学校,有一个 “自闭症”患儿,几年来,家长和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孩子却自始自终一言不发。有一天,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的科普大蓬车开进他们学校。这个孩子被一件“看得见、摸不着”的展品吸引住了。他伸出手来不停地去摸,去抓……满脸疑惑。工作人员看到了,走过去跟他讨论。奇迹般地,孩子开口说话了,而且滔滔不绝。现在,他已经跟正常人毫无二致,而且成绩优秀。就这是科普大蓬车的魅力,它给孩子们带去的展品永远充满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孩子们兴奋、激动,还有思考。

  目前,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已经走进广州及周边的63所中小学,为近6万名中小学生带去了各种丰富的科普展览、科普剧、机器人表演等活动,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名副其实的“流动科技馆”。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流动科技馆解了他们的“科普渴”。去年9月,科普大篷车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畲族小学,这是广州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闻讯赶来的学生和家长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演示着展品,久久不愿离去。该校校长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感慨到:“以前孩子们接受科普教育都是靠看书和听课,现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自感受体验,学生今天下午学到的东西,能顶上我们老师讲十几堂课的效果,谢谢你们。”

  从2006年开始,广州青少年科技馆购入科普大篷车,开展大篷车“六进”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如今,科普大篷车的足迹遍布城乡,行程6000多公里,科普活动范围,已覆盖了全市10个城区,为广州市31个乡镇,29个社区,63所学校,10多个机关、企业以及部队进行科普展览宣传活动,共展出115场次,演出趣味科普剧12场,放映科普电影20余场,捐赠科普图书2000册,直接受益公众达30余万人次。

  创新工作方式让科普“墙内外飘香”


  “这几年,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大型的科技馆,很多同行都认为小馆已没有生存空间,事实其实并非如此。”广州市青少年科技馆馆长刘光泽说,“小馆有小馆的好处,小馆只要认真对待,搞好工作,就可以有大作为。对一个城市而言,不一定都要建大馆,追求大馆。大馆一次性投入很大,维护费用、管理成本也很高。小馆只要做出特色,照样有生存空间。”

  刘光泽认为,科普场馆要发展,必须要打造出自己的精品科普活动,要创造一些特有的活动载体,吸引青少年来参加。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健康活泼的形式激发大家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这样,孩子们会把科技馆作为课外学习科学知识的园地,老师也会把科技馆当作补充学生知识的第二课堂,而家长又会把科技馆当作亲子互动、提高科学素养的场所。”“创新工作方式不仅能使我们科普工作‘墙内开花’,更能实现‘墙内外飘香’的效果。”说起特色办馆,刘光泽深有体会。

  2007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到广州青少年科技馆调研后,认为作为一个小型科技馆,走特色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内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州青少年科技馆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推广。当即决定将计划于两年后召开的全国中小型科普场馆发展研讨会交由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广州市科学技术中心)承办。

  谈到未来的发展计划,刘光泽透露,除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力争在今年年底完成基础建设的4D影院,科技馆还将争取当地大企业集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赞助与参与,将考虑增设一些能够体现广州地方特色的展品。他说:“我们可以利用企业的力量建立展品研发小组。比如,广州水泥厂引进了德国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我们可做成模型让观众懂得石头是如何变成水泥的;又比如,广州本田可展示‘广本’汽车解剖演示;还有广州地铁模型等等,既可展现地方特色,又可以达到科普目的。”


分享到:
×

用户登录